内循环: Ziwu誌屋北京空间

9月17日,谭平在志屋北京的个展“谭平:内循环”开幕,展出包括绘画、影像、素描、拼贴等作品,囊括跨越三十年的思考与创作,展览将持续至12月31日。在新作中,艺术家基于个人经历,将不确定现实、瞬间性体验,抽离形成多种媒介的作品。

展览作为一种表达形式,承载观念性场域,创造了作品与人群交流的空间。志屋北京融合艺术、时尚、设计、科技等泛生活方式元素,谭平为此设计了立体的展览呈现方式,为观者讲述一个连贯过去、现在、未来的故事。

开幕当天,超媒体创始人邵忠、中央美院教授邬建安、百度副总裁马杰、着名经济学家朱嘉明、旅法建筑师策展人野城、中央美院教授滕菲、CHUAN STUDIO服装设计工作室联合创始人滕懿、当代唐人艺术中心创始人郑林、毯言织造主理人张启等人出席活动。

30年,从初到柏林时逼仄的12平米宿舍,到2022年240平米的工作室,谭平的社会身份、自我认知历经了阶段性转换。

四层展厅中,一组他于上世纪90年代在柏林创作的绘画,展现出受新表现主义影响的风格。阴冷的柏林,人与人,人与城市的关系变得微妙,在方盒子般狭小的宿舍,谭平画下一批内容涉猎死亡与人性的绘画。

展厅中与之呼应的是新作,以“行动”为触点延展。

2022年4月,健康宝弹窗,谭平被隔离在240平米的工作室里。艺术家每天设定一个行动路线,重复地散步、快走、蹦跳,以期达到疏解身心,锻炼身体的目的。按即兴的情绪,速度、步距、力量随机变化着,过程被记录。

在柏林求学时,谭平对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作品印象较深。1960年代起,朗在世界范围内进行了大量的“行走”,仪式化了这个动作,通过图像、文本、地图、雕塑记录行为发生前后的计划、执行和体悟,使“态度成为形式”。

与朗在地球各处的旷野中留下行走印迹不同,谭平在密闭空间,体会到了近似的自由、开阔,一外一内,表现出东西方观看和处理世界的差异化方法。

走到三层,谭平作品中的炭笔线,以概念化方式连接了艺术与设计。一面墙上挂着谭平2021年创作的素描作品,线从任意点出发,在偶然中断裂。待笔触“进入”时装、家具、织毯中,平面抽象的艺术作品转换为了立体的生活设计。

作为中国设计教育的推动者,以及中央美院设计学院的创建人,谭平为志屋北京多元化的空间邀请到服装设计工作室CHUAN STUDIO、设计师品牌陈大瑞CHEN DARUI、顶级地毯品牌毯言织造等品牌加入,尝试使艺术概念具有更确切的功能和实用性。

相比三层结构性的方式,谭平在志屋北京一层的设计则更具温度。其版画、织毯、家具与原有艺术作品和出版物碰撞,创造出更人性化的,充满趣味的空间。促膝而坐,谭平做客了志屋出品的人物访谈节目《志屋饭局Vol.3》,与超媒体创始人邵忠先生探讨艺术、设计及美术教育。谭平分享道,“传播是艺术创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观众在看到作品后,会产生自我想象。”

开幕当日,位于百度希壤的元宇宙志屋Meta ZiWU同时呈现了“内循环-谭平版画元宇宙志屋拍卖专场”,包括6件谭平的版画作品。对于进入元宇宙作品的选择,谭平认为:“不同于过去针对定向观众的数字展厅、数字美术馆,我认为元宇宙的价值也取决于是否能让尽可能多的人进入其中。对我来说,让作品进入元宇宙,重要的是展现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作品的态度。” 关于未来的故事,元宇宙的参与给予了更多可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