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Back and Forth | The Art of Tan Ping
Rothko MuseumArtist Tan Ping will have his major exhibition “Back and Forth: The Art of Tan Ping” at the Rothko Museum in Latvia from May 31st to August 25th, 2024. This... -
譚平·紙上作品展
Can Art Center 8 April - 8 May 2023藝術家譚平「紙上」作品個展,于2023年4月8日在燦藝術中心舉辦,呈現譚平早年的紙上實驗作品,以及近三年的新作,形成一道藝術家紙本創作的時間線,展示藝術家一些新的思考與情感投射。 -
界|限
譚平回顧展 7 December 2021 - 7 July 2022譚平回顧展 ——「界|限」由香港魏畫廊及香港滿紙煙雲文化產業有限公司聯合策展。 展覽於中環魏畫廊及半山漆咸徑 1 號一座古老的戰前舊宅內同時間開幕。在現代畫廊與充滿歷史氣息的建築兩個截然不同的展示空間中,觀眾與譚平共同探索人生之中事物「界限」的流動變幻——黑暗與光明、痛苦與快樂、理智與激情,內心與外界,即使百分百的黑暗也存在光的間隙,理智仍可在激情迸發的瞬間駕馭其之上,而空間的束縛永遠無法禁錮心靈的自由。 -
再畫
TANG CONTEMPORARY ART 1 December 2023 - 13 January 2024跨越边界 2021年在北京当代唐人艺术中心举办的“谭平个人展的标题是《绘画是什么1984-2021》。延续这个既本质论又具有挑衅性的问题,也暗示了以“界I限”为主题的2022年香港回顾展,这是谭平追求的艺术,同时也是关于跨越界限的提问。在《绘画是什么1984-2021》展览之际,谭平在接受李天琪的采访时表示:“我画了四十年了,但还未完成。” 《艺术应该是进行时,我每时每刻都以未完成的心态在进行创作。在这个过程当中,我会时时刻刻地期待着在一个特定的时间、空间、还有场域,与我相遇,又马上分离,再重新开始。有点像生命的终点与起点,死与生,悲伤与快乐,失望与希望,过去与未来,在聚合与分离的瞬间,实现永恒。这就是艺术,这就是绘画。》 而相较于寻找答案,提问才更触及艺术的特征及其可能性。从2023年2月厦门市TCCA红顶當代艺术中心举办的“侯莹X谭平 HOU YING & TAN PING”双人展中就可以看出谭平的这种开放性。中国后现代舞蹈的先驱侯莹和中国抽象绘画开拓者谭平通过合作,探讨行为艺术和造型艺术在同一个空间中呈现的实验性展示。在此展中,谭平展示了用长笔在墙上绘画的行为艺术。用墨自由的画纸与其说是挂在墙上的,不如说是靠在墙上的。由此,画既是空间的一部分,又是空间其本身。随性的笔触创造出的自由的绘画与舞者的舞蹈相融合,使得绘画视觉艺术向人体艺术和表演艺术扩张。在此作品中,谭平的绘画世界特有的跨越界限的自由精神再次闪耀。实际上,谭平的创作并不局限于版画、绘画、设计、表演、装置等特定的方法或载体,早已跨越了界限。这种基于对多学科的兴趣创造的多元化源于事先不规定艺术概念的“非预设性”。为了理解这些理念,有必要先了解他的学习背景和活动领域。 从形象到表现 谭平1960年出生于河北省承德市,父亲是教师,母亲是妇产科医生。1980年进入中央美术学院版画系,1984年的毕业作品受到凯绥·珂勒惠支(Kathe Kollwitz)的影响,制作了铜版画《矿工》系列作品。 从捕捉藏族人民和地方风物,包含乡土情绪的暗色风景画,及研究马蒂斯和马列维奇,他的早期作品展示了不断寻找自我风格的过程。进而,毕业后到母校中央美术学院讲课时制作的《黑海》和《长城》系列作品中呈现出了形而上学的绘画特征。他还从蒙德里安,康定斯基,赵无极等人的作品中学习了抽象的基本原理和方法,并通过传统的版画和绘画方式表现出对抽象绘画的执着。 1989年,他获得德国文化艺术交流奖学金(DAAD),考入柏林艺术大学自由绘画系,向德国新表现主义大师卡爾 • 霍斯特 • 霍迪克(Karl Horst Hoedicke)教授学习,这使得谭平的作品经历了一次新变化。他学的是自由绘画,这里拥有着崇尚利用各种媒介进行个人表达的氛围,随着他对新表现主义的兴趣,他的作品也迸发出了新表现主义特有的原始力量。只是新表现主义的时期是短暂的。意识到叙事会限制具象绘画中色彩和形式的问题,他于1993年尝试了名为“时间”的装置作品,并更多关注的是概念而不再是形象。 这幅作品主要是黑白绘画,仅使用了墨色线条,从视觉上让人联想到禅宗画,呈现了沉默比雄辩更能引起共鸣的表现力。在此期间,他不仅通过尝试新表现主义、极简主义和几何抽象来寻求方向,而且还对几何抽象和概念物体作为个人情感的表达方式进行了研究。1994年在柏林艺术大学获得硕士学位和Meisterschule学位后,谭平于秋季回国并在中央美术学院任教,基于艺术的探索精神投身于中央美术学院设计专业的开设。而对设计造型原理的关注,不仅影响了他在1997年采用模数原理的《20x20》系列作品的制作,也成为与同行艺术家们建立四方工作室的原动力。2002年,中央美术学院设立设计学院,谭平出任院长。他发现,就像把一块块砖头堆起来完成的建筑一样,版画的传统创作也是过程创造结果,这不仅与建筑相似,而且也与设计的原理相符。 2000年代初期,值得关注的是谭平的作品虽然回归到了木版画,但不为再现对象,而是把重点放在了构成上,表现出线的自由性。这种特征在同一时期的绘画中同样可以被发现。用木炭自由地画线或画圆的作品让人联想到书法。特别是色彩抽象和线条相结合的作品倾向于东西方文化的融合。在此之后,他的绘画与重视过程的版画不同,形成了比形态更明亮、更豁达的色彩重叠和写意笔触线条相协调的行为之场。从此,画面是主观情感与瞬间的即兴创作的交汇处,摆脱了对和谐、秩序和完整感的痴迷。 所以他称这些作品为未完成的作品。不完整不应该被理解为尚未绘制的,它是一个可以接受多种解释的、具有无限可能性的领域。 从风格上看,他的作品让人想起抽象表现主义或非定形抽象,但根据谭平独特的造型语言,他的作品不以特定的叙事为目标,自然不会陷入强调艺术自主性而抛弃内容的形式主义。例如,2004年父亲的肝癌诊断和2007年的手术等痛苦的经历对他的作品也产生了影响。当时医生切开从父亲身上摘除的肿瘤给他看,他亲眼目睹了像黑鲨鱼卵一样的癌细胞,这段经历在他的作品中也有所交代。像细胞状的圆圈散布在画面各处的作品,反映了作者对死亡和治愈这两个相互冲突的世界的思考。2008年制作的红色的作品《分裂2(Fission No.2)》让人联想到塌陷的红细胞或血小板凝结的状态。这可以说是在生与死的境界中感受到的内心的痛苦而通过分裂的形态表现出来的。 直觉即表现 艺术作品表现艺术家的内心及社会经验。艺术家的个人情感、想法、信念、创意通过形态和色彩可以被直观地表现出来。直觉是指直接、立即的理解或识别,或无需进一步思考或推理即可立即理解的智力能力。直观即是谭平绘画的原动力之一,与其再现事物的外表或追求叙述性的形象,不如将直观作为在画面中使得线、色、形态更自主生动的空间。例如,《抓不住》、《剪不断》、《抑郁》、《浮游》、《心智》、《地图上的游戏》等作品中突出偶发性和随性的画面都是心灵通过身体表现出来的结果。 他的作品承载着他的情感。画面充满趣味色彩的同时,让你在形态、颜色、线条重迭、交叉的空间里进行思索的原因也在于此。相反,考虑到这些作品是在疫情期间创作的,将色彩连接起来的线也可以被看作是想要连接但为了“保持社会距离”而被切断的人与人之间关系的意志表现。 然而他没有通过作品说服观众,而是打开了作品本身产生意义的可能性。 为此,在表现色彩的对比、色彩方面的分割、有节奏的线条的动作时,不进行意图和计算、结果的预测,而是交给自己的直观。在创作的瞬间,直观发展为表现。当然,“直觉即表现”是意大利唯心主义哲学家贝内代托·克罗齐(Benedetto... -
ASK AGAIN :TAN PING PAINTING
GUANGDONG MUSEUM OF ART 28 October - 25 December 2022再問——譚平近作2020-2022 譚平的作品不是預設的,幾乎沒有草稿、藍圖或是唯一目的。這源於兩條傳統,一是行動主義和表現主義,將身體和精神的痛感、即興,納入到產生繪畫的要素之中;二是觀念藝術的遺產,通過對規則的設立,製定產生偶發和變量的機製。 然而,和這兩條傳統不同,譚平絕非一位抽象藝術家,他借用觀念藝術裏的理性和規則,來對抗「熱抽象」裏的激昂,情感沖擊的期待,不可解的「神來之筆」。但和那些畫理性圖形、色彩、線條的藝術家,對「純化語言」和「清理復雜觀念」的追求相比,譚平又絕非純粹的形式主義者。 譚平總是渴望著繪畫的變化,這些變化有時來自於藝術內部流派之間的彼此拆解,有時來自於外部世界的刺激和覺醒,個人獨特的經歷,現實的日益更新的變化。也因此譚平的工作方式和作品的形態更加開放、自由,也更容易貼近現實。因為沒有唯一的期待,譚平可以隨時依據情形的變化,做出更改和調整,任何一個現成的藝術理念都不是他唯一篤信的真理。 2020年,疫情的巨變,無疑給了譚平一次繪畫變革的契機。這段全新的現實,最大程度地動搖和終結了藝術過去的故事。2020年初,譚平居家在工作室,密集地創作了一批作品,低沈的色彩,扭曲而雜亂的形狀,失去平衡的色塊,糾結、纏繞的線條占據畫面的中心。畫中方向的不穩定性,情感的呼吸、現實的印記,成為對這一歷史時刻初期的回應。一年後,情緒的變化不再是畫面的主調,畫中的結構開始變得越發復雜,豐富的色彩塗層一遍遍地將空間分隔,塊面和塊面之間不再水平等位,旋轉、回繞、咬合,二維、三維、四維,多次元的空間,立體的多重塊面成為這年的特征。2022年,一切變得明朗,譚平確認了自己工作的核心,他不再被動的接受疫情後「刺激-應變」的模式,也不再糾結於現實的紛爭,而是主動的尋找這個時代的結構,尋找與這個時代同構的藝術語言。現實的變革,激勵著譚平藝術上的自覺。 2020-2022年成為一個契機,它使得譚平重新去思考,抽象藝術過去100多年的發展路徑:「純化語言」和「形而上學」的信念。在一個含混、復雜而又多極的世界中,今天的「純化語言」是否還有意義?它工作的動力又何在?每個巨變的時代,都試圖尋找與之共震的藝術。時至今日,我們似乎很少再向藝術發問,發問藝術是什麽,現實是什麽,現在的藝術是否能表達此刻的現實?現實的巨變是否帶了藝術的巨變? 繪畫如何重返活力,重返痛感,重返賦予我們血肉的故事和當下,便是譚平放棄「純化語言」的全新起點,也是譚平近作的意義。或者說,也是從譚平的近作開始,譚平以更直觀的、身體的經驗,對今日正在發生和上演的現實進行洞察,尋找、打磨、發現、歸納,真正與這個時代有關的本質。 兩年前,在譚平的回顧展中,我們提出「繪畫是什麽」的詰問。如今在三年的近作中,我們再次提問,再次試圖回到對於藝術本質的討論,並以此反思為何我們總是在藝術內部糾葛,那些細枝末梢的形式趣味,拗口的觀念問題,卻占據了我們的經歷、熱情和心思。2020年無疑是一個截點,它始料未及,而又影響深刻。在激變的時間中,繪畫是作為一種晦澀的、傲慢的傳統?還是作為一種同等激變的實驗?這個宏大的問題,何不再問? -
Inter Cycle
Ziwu誌屋北京空間 17 September - 31 December 20229月17日,譚平在誌屋北京的個展「譚平:內循環」開幕,展出包括繪畫、影像、素描、拼貼等作品,囊括跨越三十年的思考與創作,展覽將持續至12月31日。在新作中,藝術家基於個人經歷,將不確定現實、瞬間性體驗,抽離形成多種媒介的作品。 展覽作為一種表達形式,承載觀念性場域,創造了作品與人群交流的空間。誌屋北京融合藝術、時尚、設計、科技等泛生活方式元素,譚平為此設計了立體的展覽呈現方式,為觀者講述一個連貫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 開幕當天,超媒體創始人邵忠、中央美院教授鄔建安、百度副總裁馬傑、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旅法建築師策展人野城、中央美院教授滕菲、CHUAN STUDIO服裝設計工作室聯合創始人滕懿、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創始人鄭林、毯言織造主理人張啟等人出席活動。 30年,從初到柏林時逼仄的12平米宿舍,到2022年240平米的工作室,譚平的社會身份、自我認知歷經了階段性轉換。 四層展廳中,一組他於上世紀90年代在柏林創作的繪畫,展現出受新表現主義影響的風格。陰冷的柏林,人與人,人與城市的關系變得微妙,在方盒子般狹小的宿舍,譚平畫下一批內容涉獵死亡與人性的繪畫。 展廳中與之呼應的是新作,以「行動」為觸點延展。 2022年4月,健康寶彈窗,譚平被隔離在240平米的工作室裏。藝術家每天設定一個行動路線,重復地散步、快走、蹦跳,以期達到疏解身心,鍛煉身體的目的。按即興的情緒,速度、步距、力量隨機變化著,過程被記錄。 在柏林求學時,譚平對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作品印象較深。1960年代起,朗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大量的「行走」,儀式化了這個動作,通過圖像、文本、地圖、雕塑記錄行為發生前後的計劃、執行和體悟,使「態度成為形式」。 與朗在地球各處的曠野中留下行走印跡不同,譚平在密閉空間,體會到了近似的自由、開闊,一外一內,表現出東西方觀看和處理世界的差異化方法。 走到三層,譚平作品中的炭筆線,以概念化方式連接了藝術與設計。一面墻上掛著譚平2021年創作的素描作品,線從任意點出發,在偶然中斷裂。待筆觸「進入」時裝、家具、織毯中,平面抽象的藝術作品轉換為了立體的生活設計。 作為中國設計教育的推動者,以及中央美院設計學院的創建人,譚平為誌屋北京多元化的空間邀請到服裝設計工作室CHUAN STUDIO、設計師品牌陳大瑞CHEN DARUI、頂級地毯品牌毯言織造等品牌加入,嘗試使藝術概念具有更確切的功能和實用性。 相比三層結構性的方式,譚平在誌屋北京一層的設計則更具溫度。其版畫、織毯、家具與原有藝術作品和出版物碰撞,創造出更人性化的,充滿趣味的空間。促膝而坐,譚平做客了誌屋出品的人物訪談節目《誌屋飯局Vol.3》,與超媒體創始人邵忠先生探討藝術、設計及美術教育。譚平分享道,「傳播是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觀眾在看到作品後,會產生自我想象。」 開幕當日,位於百度希壤的元宇宙誌屋Meta ZiWU同時呈現了「內循環-譚平版畫元宇宙誌屋拍賣專場」,包括6件譚平的版畫作品。對於進入元宇宙作品的選擇,譚平認為:「不同於過去針對定向觀眾的數字展廳、數字美術館,我認為元宇宙的價值也取決於是否能讓盡可能多的人進入其中。對我來說,讓作品進入元宇宙,重要的是展現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作品的態度。」 關於未來的故事,元宇宙的參與給予了更多可能。 -
WHAT IS PAINTING 1984 - 2021
TANG CONTEMPORARY ART 15 May - 30 June 2021藝術家譚平的最新大型個展《譚平:繪畫是什麽 1984-2021》,將於2021年5月15日下午4點在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北京空間開幕。 展覽由崔燦燦擔任策展人,展出包括素描、油畫、版畫、影像在內的作品近百件,全面梳理和回顧了譚平1984年至今的創作歷程,以及藝術家2021最新創作的作品系列。 如展覽主題「繪畫是什麽」所提出的,譚平從未停止過對藝術的探索和行動。作為中國抽象藝術的領軍人物,譚平在長達40年的藝術實踐中,始終探索於繪畫、版畫、多媒體、設計等多個領域。他對藝術創作語言和媒介的探索,始終在中國當代藝術發生、發展的現場當中,他個體化的精神漫遊也與時代的精神軌跡相互呼應。他思考與社會關聯的文化命題,使藝術具有更大的公共文化價值。 -
雙重奏:譚平回顧展
上海西岸 余德耀美術館 15 June - 22 September 2019余德耀美術館將於 2019 年 6 月 15 日推出藝術家譚平的回顧展「雙重奏」,由著 名美術史家、藝評家巫鴻擔任策展人。本次展覽是對藝術家譚平 35 年創作生涯 基於當下的一次回溯和梳理。展覽中 40 余件繪畫、版畫、場域繪畫及視頻,追 溯藝術家的成長、生活和思考歷程,經由個體生命的經驗和視角觀察其個人藝術 的演變。 僅以一刀刻劃出的作品《+40cm》,簡潔的白線貫穿余德耀美術館 55 米長的展廳 一側,而與之相對的另一側,由 5 組 30 件作品所形成「行動與思考的交疊線」, 打破線性敘事,見證藝術家對媒介和語言的探索歷程。有別於其他回顧展,「雙 重奏」不以時間性的單向邏輯呈現,而是以藝術家特有的思維和工作方式切近對 語言和現實的理解。譚平作為重要的中國當代藝術家之一,他的成長始終在中國 當代藝術發生、發展的現場當中;而他對始終陪伴左右的創作形式——版畫和繪 畫這兩種語言和媒介的探索,恰恰又與時代的精神軌跡形成了同樣的雙重交錯。 展覽始於譚平進入中央美術學院以前的作品,第一張版畫《我們都是毛主席的紅 衛兵》(1974... -
TAN PING 1993: THE BEGINNING OF TWO MODULES
站台中國當代藝術機構 1 September - 21 October 2018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