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nter Cycle: Ziwu誌屋北京空間

9月17日,譚平在誌屋北京的個展「譚平:內循環」開幕,展出包括繪畫、影像、素描、拼貼等作品,囊括跨越三十年的思考與創作,展覽將持續至12月31日。在新作中,藝術家基於個人經歷,將不確定現實、瞬間性體驗,抽離形成多種媒介的作品。

展覽作為一種表達形式,承載觀念性場域,創造了作品與人群交流的空間。誌屋北京融合藝術、時尚、設計、科技等泛生活方式元素,譚平為此設計了立體的展覽呈現方式,為觀者講述一個連貫過去、現在、未來的故事。

開幕當天,超媒體創始人邵忠、中央美院教授鄔建安、百度副總裁馬傑、著名經濟學家朱嘉明、旅法建築師策展人野城、中央美院教授滕菲、CHUAN STUDIO服裝設計工作室聯合創始人滕懿、當代唐人藝術中心創始人鄭林、毯言織造主理人張啟等人出席活動。

30年,從初到柏林時逼仄的12平米宿舍,到2022年240平米的工作室,譚平的社會身份、自我認知歷經了階段性轉換。

四層展廳中,一組他於上世紀90年代在柏林創作的繪畫,展現出受新表現主義影響的風格。陰冷的柏林,人與人,人與城市的關系變得微妙,在方盒子般狹小的宿舍,譚平畫下一批內容涉獵死亡與人性的繪畫。

展廳中與之呼應的是新作,以「行動」為觸點延展。

2022年4月,健康寶彈窗,譚平被隔離在240平米的工作室裏。藝術家每天設定一個行動路線,重復地散步、快走、蹦跳,以期達到疏解身心,鍛煉身體的目的。按即興的情緒,速度、步距、力量隨機變化著,過程被記錄。

在柏林求學時,譚平對理查德·朗(Richard Long)的作品印象較深。1960年代起,朗在世界範圍內進行了大量的「行走」,儀式化了這個動作,通過圖像、文本、地圖、雕塑記錄行為發生前後的計劃、執行和體悟,使「態度成為形式」。

與朗在地球各處的曠野中留下行走印跡不同,譚平在密閉空間,體會到了近似的自由、開闊,一外一內,表現出東西方觀看和處理世界的差異化方法。

走到三層,譚平作品中的炭筆線,以概念化方式連接了藝術與設計。一面墻上掛著譚平2021年創作的素描作品,線從任意點出發,在偶然中斷裂。待筆觸「進入」時裝、家具、織毯中,平面抽象的藝術作品轉換為了立體的生活設計。

作為中國設計教育的推動者,以及中央美院設計學院的創建人,譚平為誌屋北京多元化的空間邀請到服裝設計工作室CHUAN STUDIO、設計師品牌陳大瑞CHEN DARUI、頂級地毯品牌毯言織造等品牌加入,嘗試使藝術概念具有更確切的功能和實用性。

相比三層結構性的方式,譚平在誌屋北京一層的設計則更具溫度。其版畫、織毯、家具與原有藝術作品和出版物碰撞,創造出更人性化的,充滿趣味的空間。促膝而坐,譚平做客了誌屋出品的人物訪談節目《誌屋飯局Vol.3》,與超媒體創始人邵忠先生探討藝術、設計及美術教育。譚平分享道,「傳播是藝術創作中很重要的一部分,觀眾在看到作品後,會產生自我想象。」

開幕當日,位於百度希壤的元宇宙誌屋Meta ZiWU同時呈現了「內循環-譚平版畫元宇宙誌屋拍賣專場」,包括6件譚平的版畫作品。對於進入元宇宙作品的選擇,譚平認為:「不同於過去針對定向觀眾的數字展廳、數字美術館,我認為元宇宙的價值也取決於是否能讓盡可能多的人進入其中。對我來說,讓作品進入元宇宙,重要的是展現希望更多的人了解作品的態度。」 關於未來的故事,元宇宙的參與給予了更多可能。